集团新闻

甘孜队赛后扫净休息室:绿茵场后的文明注脚

当川超联赛的终场哨声在甘孜州体育中心落下,甘孜有机牦牛队的球员们没有立刻沉浸在赛后的情绪中。脱下征袍的他们拿起扫帚、抹布,弯腰擦拭桌面的污渍,分拣散落的水瓶,将座椅一一归位,用二十分钟的细致清扫,让原本留有赛事痕迹的休息室恢复了初见时的整洁。这份赛后的 “附加动作”,恰如高原的清风般动人,为激烈的竞技添上了温润的注脚。

这场无声的 “打扫仪式”,早已刻进甘孜队的日常准则。正如球队名字里藏着的 “牦牛精神”—— 坚韧之外更有沉稳的素养,从 18 岁的年轻球员到 43 岁的老将,没人需要刻意安排,清扫动作自然流畅如赛场上的配合。负责场馆保洁的藏族大姐次仁卓玛攥着抹布感慨:“其他队伍赛后总留一堆垃圾,甘孜队每次都扫得比我们提前来检查时还干净,连墙角的胶带印都擦得发亮。” 这份细致里,藏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,更藏着团队对 “文明” 二字最朴素的践行。

甘孜队赛后扫净休息室:绿茵场后的文明注脚DB电竞,DB电竞官网,DB电竞平台网站,DB电竞APP,DB真人电竞

休息室的整洁度,从来都是球队品格的镜子。甘孜队的清扫习惯,源于更深厚的团队底色。这支由藏、汉、彝多民族球员组成的队伍,从选拔之初就把 “团结有礼” 作为与球技同等重要的标准。主教练童加红在采访中曾说:“我们踢的不仅是足球,更是甘孜的脸面。” 在高原足球发展相对滞后的岁月里,甘孜人靠着 “绝不放弃” 的劲头建起自己的赛场,如今走进更专业的联赛,这份珍惜与自重便化作了赛后的清扫动作、场上对对手的搀扶、对裁判的致意。就像 1910 年巴塘县那批最早踢足球的藏族青年,他们传递的从来不止是运动本身,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善意。

这场清扫的意义,早已超越休息室的四堵墙。在甘孜 “以赛事为媒、文旅为体” 的发展蓝图中,川超赛场本就是展示地域魅力的窗口。当客队球员走进一尘不染的休息室,看到墙上贴着的藏式纹样装饰,桌上摆放的酥油茶品鉴罐,再想起赛后干净的环境,甘孜的 “暖” 便多了具象的载体。正如绵阳球迷张女士在社交平台写下的:“甘孜队赢球时不骄,输球时不馁,连休息室都扫得干干净净,这样的地方怎么会让人不想再来?” 数据或许更有说服力:2025 年上半年,甘孜借赛事吸引游客超 2000 万人次,旅游收入突破 220 亿元,这些增长的背后,正是无数个这样的细节在默默支撑。

在国内足坛仍不乏 “赛后垃圾遍地” 新闻的当下,甘孜队的清扫行为更像一面旗帜。它印证了体育精神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由扫地、擦桌、归位这些具体动作构成的日常。就像广元队曾在客场留下 “感谢甘孜” 的字条被广泛赞誉那般,甘孜队主场的清扫之举,同样让 “对手即伙伴” 的联赛氛围愈发浓厚。四川省足协特意转发相关视频时点评:“最好的竞技,是赢要赢得体面,输要输得磊落,而细节里的文明,比比分更值得铭记。”

当甘孜队球员最后锁上休息室门时,夕阳正透过窗户洒在 “甘孜秀甲” 的队徽上。那场清扫没有闪光灯,没有媒体簇拥,却成了当天最动人的赛事余韵。在这片孕育了皮洛遗址文明与《康定情歌》的土地上,足球带来的不仅是激情,更是文明的接力 —— 从绿茵场的拼搏到休息室的清扫,甘孜人用行动诠释着:真正的强者,既要在赛场上挥洒汗水,更要在细节中彰显素养。而这份藏在扫帚与抹布里的文明,终将和雪山草原一样,成为甘孜最动人的风景。

发表评论